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电子邮件
廉政文化

独者不独——谈慎独

来源:中共高青县纪委 时间:2017-03-24 阅读: 次

“慎独”一说,最早出现于《礼记·中庸》篇,“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”。 讲的就是越是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时候,越是在细小的环节上,越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本来面目,而品德高尚、有修养的人往往能够表里如一,即使一个人独处、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能做到律己慎行。

古人和今人都提倡“慎独”,我们党一贯要求党员干部努力做到慎独。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:“慎独即不自欺”;南宋学者袁采也说,慎独即“处世当无愧于心”。作为一名党员干部,就是要把慎独与“不自欺”、与“无愧于心”联系起来,在道德上坚守清白、在精神上追求高尚、在行为上坦荡磊落,特别是在“八小时之外”的私人空间,更要时时处处慎思慎行。一般说来,当处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,绝大多数人都能注意自己的行为,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,问题就出在无人注意时。如果一个人,在没有眼睛盯着的情况下也能谨慎不苟,不做违背道德之事,这就是慎独,简言之就是谨慎独处。

所谓独处,其实只是一种自我感觉。很多时候,独者不独。证明这个道理的一个著名事例,是“四知太守”的故事:东汉汉安帝时,杨震任东莱太守期间,一次因公务途经昌邑,时任昌邑县令正巧是他任荆州刺史时举荐的秀才王密。王密一直心存感激,想寻找一个答谢的机会。当晚王密前来拜见杨震,交谈一阵,王密便从怀中取出十斤金子想送给杨震。杨震一看,说道:“我们俩认识多年,也算是朋友了。我了解你,你却不了解我,为什么呢?”王密急忙说:“现在已是夜间,没有人知道这事。”杨震听后语气很坚定地说:“天知,神知,我知,你知。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?”王密顿时清醒过来,羞愧地出门走了。不久,“四知太守”的故事不胫而走。这个故事主要说明的道理是,独者不独。“隔墙有耳”,“手莫伸,伸手必被捉”,“人在做,天在看”,都是说明这个道理,因此,“要想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”。

能不能“慎独”,是检验一个人自觉性、自制力和意志力强不强的重要标志。谨慎独处,是一个党员干部立身、为政、用权的基础性道德功课。当前,我国反腐倡廉体系建设日趋完善,但是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,党员干部加强“慎独”修养,坚守道德底线,依然是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。纵观许多腐败案例,一些当事人并非开始就想去贪赃枉法,而是在工作生活中,没有加强“慎独”修养,慢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,从打党纪国法的“擦边球”开始,而逐步滑入犯罪深渊的。因此,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“慎独”修养,在无人监督时经常“三省吾身”,时刻明白哪些能做、哪些不能做,什么必须坚持、什么必须反对,做到独处时和众人前一个样,有要求和没要求时一个样,有监督和没监督时一个样,在任何时候都能严于律己,洁身自好。(牟强)